内容提要
身体器官的最佳功能是维持生理过程和身体健康的基础。然而,包括内在和环境变量在内的无数因素可能导致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和病理的发展,表现为中风、癫痫、肝细胞癌、肾损伤、心肌梗死、肺炎、结直肠癌和血栓形成。这些疾病严重损害器官功能,有时使器官丧失功能。在疾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无创和持续监测器官功能的能力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治疗评估中至关重要。近年来,荧光探针在不影响正常生理过程的情况下进行体内成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可以满足实时监测的严格要求。此外,荧光探针由于具有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无创成像能力和实时高分辨率时空成像能力等优势,在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出相当大的潜力。通常,荧光探针根据发射波长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可见荧光探针、近红外(NIR-I)区域(700-900 nm)荧光探针和近红外(NIR-II)区域(1000-1700 nm)荧光探针。与NIR-I荧光成像(NIR-I FLI)窗口相比,NIR-II荧光成像(NIR-II FLI)窗口具有更低的光散射和更少的器官自动荧光,从而增强了组织穿透能力,显著扩展了生物成像应用。这一进展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系列潜在的诊断和治疗工具,用于早期疾病管理。近年来,人们对荧光探针在体内FLI及相关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对NIR-II有机荧光分子在各种病变器官成像中的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这一缺陷可能严重阻碍NIR-II有机荧光探针在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